民间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代代承袭,约定俗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爱憎情感,彰显着炎黄子孙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州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带,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和气候环境等诸多原因,民间四季节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甘肃历史悠久,地貌多样,自古就是多民族交融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至今仍保留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甘肃省位于西北中部,丝绸之路纵贯全境。甘肃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地貌多样,境内气候差异较大。这里自古就是多民族交融地区,各民族特色鲜明又相互影响,使这块土地上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又独特别具价值
甘肃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形复杂,造就了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色彩和多区域特征上,送,元时期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甘肃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之相当长的时期甘肃很多地方都交通闭塞,是这些多民族和多区域民俗文化资源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呈现出一定的原生态性
甘肃的节会习俗也很繁盛,特别是春、夏季节,各地普遍举行节会活动。节会活动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宗教活动,神灵或自然崇拜,服务农时。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城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在古代黄河穿城而过,是“丝绸之路”重镇,自然和历史为兰州遗留下许多的名胜古迹。
独特的自然地貌是兰州传统建筑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历史地位更使它成为与众不同的历史古城,当然越是悠久,所传承的文化越是丰富多彩。
兰州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带,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和气候环境等诸多原因,民间四季节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黄河如带穿城而过,地处丝绸之路要冲,黄河文化与丝绸文化贯通交集,使兰州民间文艺显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诞生了兰州民间本土的、乡野的、口头的、接地气的、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借用兰州金天观(今工人文化宫)一句对联“俗到家时方为神”。正因为如此,诸如流传不衰的太白泉传说等,活灵活现地呈现了黄河民俗风情,生动诠释着兰州精神。
兰州地区在中国古近代许多历史事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秦汉时期为中原王朝重要的西部边塞城市,曾为汉武帝打败匈奴、开拓疆土做出过重大贡献。隋唐时期为丝绸之路重镇,对增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北宋末期,兰州既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交界城市,对保卫中原王朝的边陲安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南茶北运,西马东行的“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之一。
兰州是全国唯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有着独特而又多样化的自然景观。东南部的马山、兴隆山和西北部的奖俊埠岭、连城吐鲁沟,有雪山、草原、森林的复合景观。中部的黄河在境内流程152公里,将兰州分为南北两部分,沿河分布着大小峡谷、河谷川地和山间盆地,其中黄河两岸的九州台、西津坪有中国黄土高原最厚的黄土堆积层。黄河北岸的丹霞地貌———“天斧沙宫”十分独特,为兰州一景。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既具有中国建筑的一般风格,又具有多民族、多地域建筑艺术融合的痕迹,形成兰州独特的建筑风格。
兰州民宅建筑多为地方传统风格,但也有一些融入了其他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兰州孙家台、榆中青城乡等地的庭院建筑,多建于清代。
兰州现存的数百座古近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兰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5000年前,兰州先民的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兰州建筑体现了多民族、多地域建筑风格融合的特征,形成了兰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三是兰州建筑集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等为一体,形成了有较高价值的建筑文化;四是兰州的一些建筑以其年代的久远、风格的独特、造型的美观等饮誉全国,如明肃王府气势恢宏,为西北藩王府之最。鲁土司衙门为国内保存最好的地方土司政权衙门;永登县红城镇大佛寺的大雄宝殿中,明代《西游记》微型雕塑长27米,人物有1800多人。这样类似连环画的《西游记》雕塑在全国独一无二,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兰州握桥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语);中山桥是万里黄河上唯一留存的近代桥梁,也是西北地区最早引进国外技术建造的跨黄河桥梁(郑州黄河铁桥建于1905年,早兰州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