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国高等学校校园中,校园雕塑很少。80年代以来,随着校园和校舍建设的发展、提高,许多院校在校园内设置了雕塑。其中有不少的作品选题得当,位置适宜,造型美观,体量适度,挖掘或增添了文化内涵,提高了校园环境的品位,在创造美好的育人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也有一些校园雕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恐怕难以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因此,我感到,在校园内设置雕塑涉及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一、对校园雕塑需要审慎从事校园雕塑是一种立体的、供全方位观赏的艺术创作作品。一般说来,校园雕塑的体量都不大,它的物质体量在校园物质环境中仅仅占有很小的比重。但是它却能具有和发挥较大的精神文明作用。一方面是,校园雕塑可以在优化校园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校园更加美好,而且有高品位。另一方面,优秀的校园雕塑还能以其完美的艺术形象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对他们默默地进行审美的熏陶;并且,它还会以其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感染、教育和激励师生,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但是,设置一座雕塑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效果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对设置校园雕塑的工作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调查研究,审慎决策;并且,自始至终贯彻精品意识去进行和完成。 二、校园雕塑主题要切合校园环境
任何一座雕塑都有其明确的主题,而任何一座校园雕塑的主题都应该切合校园的总体环境。在一所高等学校校园内,有若干个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室外空间。在一个特定空间内设置的雕塑,其主题应该切合那个空间的环境。所以,设置校园雕塑的工作,最好首先由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研究提出设置雕塑的主题和地点,然后委托雕塑家进行创作,作出小样,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确定,最后实施。因此,那种不顾校园环境的特点,把国内甚至国外的现成雕塑作品,生硬地安置在校园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校园雕塑的主题可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人物塑像。这是最为常见的校园雕塑,在人物塑像中包括具体的人物塑像和抽象的人物塑像。具体的人物塑像是以具体的人物为主题,一般是遴选与本校有密切关系的知名人士。例如,在本校的创立和建设过程中曾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校长或领导人员;在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或学校建设上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在国家的革命事业或社会进步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本校教师或学生等等。如中山大学的孙中山先生塑像,许多院校设置的毛泽东主席塑像,南开大学的周恩来总理塑像,厦门大学的鲁迅先生、陈嘉庚先生塑像,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塑像,中国科技大学的郭沫若先生塑像,清华大学的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和吴晗先生塑像,浙江大学的茅以升先生塑像,兰州大学的江隆基先生塑像,北京农业大学的蔡旭教授的塑像,宁波大学的包玉刚先生塑像等等。除上述当代的知名人士以外,有些院校还结合本校设置的学科、专业,遴选有关的古代中外知名人士作为主题。他们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激励广大师生。例如,有些医学、药学院校设置了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华佗、李时珍的塑像。山东农业大学设置了我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的塑像。河北大学设置了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的塑像。有的大学设置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有的大学还设置了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等伟大科学家的塑像等等。 抽象的人物塑像并不涉及哪位具体人物,是以概念化的人物为主题。例如,在校园里常以教师、学生为主题,或表现老教师指导青年学生,或青年学生默默读书等等,用以烘托校园里的学习气氛。以某个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动作形态,表现加强体育锻炼的氛围。 2、纪念性雕塑。当然,前面所说的人物塑像也具有对该人物表示纪念的意义。但是,纪念性的雕塑并不仅仅是纪念某位具体人物,它也可以是纪念某一个不涉及具体人物的历史事件。所以,纪念性雕塑往往是以物的形态表达纪念意义。例如,清华大学的断柱碑(纪念参加1926年“三一八”反帝爱国大示威牺牲的革命烈士),北京大学的“一二九纪念碑”等。 3、寓意雕塑。这是以雕塑的形态表达一个特定含义的作品。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前的“饮水思源”雕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前的“孕育”雕塑。天津大学科技馆前的呈前倾负力状的雄牛雕塑,寓意勤奋、实干的精神。复旦大学文科楼前的以钥匙为主题的雕塑,寓意开启知识的宝库。大连海事大学。
结合所设置的学科专业,以船舶的部件为素材设置了几座雕塑,其中之一是以船钟做成的雕塑名为“严谨”,寓意一切行动听从号令。河北农业大学在运动场旁设置的两位快跑中的运动员,传递接力棒的雕塑,既烘托了运动的气氛,又寓意着我们的事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南工业大学教室楼前题为“升华”的雕塑,是以一团红色火焰烧炼着一个金属球,既以我国古代炼丹术的概念表达了该校以有色冶金学科为主的特色,又寓意经营刻苦学习达到知识升华的境地。 4、装饰性雕塑。它是以雕塑的形态美化一个环境,标志或注示着所在环境主体的内涵,创造或烘托一种气氛。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科技馆的主入口两侧,分别设置了一座以不锈钢做成的现代雕塑,其一是被扭曲的金属体块,另一是物质分子结构,它们烘托了建筑主体的高科技气氛。天津大学建筑馆正面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了一座中国的斗拱和西洋古典建筑柱头的雕塑,注示了主体建筑的内涵。江西师范大学的校内集中绿地上,在水塘边的草地上放置了几只鹿的雕塑,它们的形态是多数在俯首吃草,有的在翘首 望,烘托了十分宁静的气氛。德国的一些大学,常常以某些工业产品部件实物做为雕塑。如达姆斯塔特大学在机械系前,竖立了一个直径约有两米的巨大齿轮;多特蒙德大学化学工程系旁旋转的热交换螺旋盘管等。而柏林工业大学,在临城市干道的化学楼旁,设置了一座约有四米宽,三米高的物质结构模型雕塑,并且漆以明亮的红色,夸张地注示着主体建筑的内涵,很是醒目。 三、表现手法宜力求简练 校园雕塑在有了明确的主题之后,就进入如何表现主题的创作阶段。无论是以什么艺术风格或什么材料来表现主题,都需要牢牢把握住简练的特点,切忌繁琐。这一方面是雕塑本身要简练,不要繁琐。例如,在复旦大学文科楼前的雕塑,是以横断面呈120度相靠的三把直立的钥匙,表现了开启知识宝库的主题。而另一所院校在图书馆前同样主题的雕塑,是一把直立的钥匙,但在钥匙的上部不仅横卧着一个呈飞行状态的女青年,而且她的手中还持有一个表示现代科技的什么器件。很显然,后者远不如前者简练;且因过于繁琐而降低了品位。另一方面是紧靠雕塑周围的环境要简练,不要繁琐。在校园内设置雕塑的目的,是以雕塑本身感化、教育、激励师生,并为校园增添光彩。而雕塑本身也需要周围环境,包括雕塑的基座和紧靠雕塑周围的小环境来衬托。雕塑的基座和周围的小环境只应起衬托作用,不宜过分渲染,喧宾夺主。 四、雕塑的最佳视角与最佳视距 校园雕塑虽然是一种立体的,供全方位观赏的艺术创作作品,但是,任何一座雕塑都有它自己的最佳视角。最常见的校园雕塑是与观赏人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从水平角度分析,即使一个最简单的圆球体,在日光照射下,其受光与背光(即明亮与灰暗)部分各占比重,会随着人们视点变化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会存在着一个视觉最好的最佳视角。更何况一般的校园雕塑并不像圆球体那么简单,不仅仅具有不同的光照效果,而且其造型也会随着人们视点的变动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视觉最好的最佳视角。因此,在确定雕塑的具体位置时,应该把最佳视角安排在人流最大的方向,并且,在雕塑周围做一些必要的建筑和绿化处理,以便把人流引导到最佳视角的方向。 有少数雕塑被安置在一个较高的基座上,与观赏人所处的位置存在着一个水平高差,从而又出现了因观赏人水平视点高低的变化,会产生不同视觉效果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具体人物的塑像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视点都会使人们所获得的印象远离该人物在人们头脑里早已存在的深刻记忆。例如,某校在图书馆正门前直达二层的大台阶中部,设置了一座鲁迅先生的胸像。人们在大台阶下部拾级而上,仰视塑像时,所见鲁迅先生的脸型已不是长方形,而变成扁园形,完全失去了鲁迅先生的风采。因此,竖立具体人物的塑像应该尽可能使塑像与观赏人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使观赏人得以平视塑像,获得与记忆相吻合的视觉效果。 五、有关具体人物塑像的两个问题 一般说来,为具体人物竖立塑像,应该选择该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有的最普遍、最深刻的年龄段的形象。如果所选择的形象远离了人们的记忆,就会使人难以立即把这个本人的风范业绩直接联系起来。 在校园内的一个小环境里,最好只设置一座雕塑,使它成为这个小环境中吸引人们视线的中心(不是几何中心)。对人物塑像,特别是具体人物的塑像,不宜成排成列地集中布置,因为每位具体人物各有各的时代、年龄等特点,集中布置难以做到协调统一。如果考虑不同,加以具体做法失当,难免会成为败笔。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校园雕塑已被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所重视。设置校园雕塑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涉及面广的,深刻细致的工作,值得我们大家通过已有的实践,进行总结、探讨,提高认识。
手 机 :杨经理:13722288210
公司电话:0312-4319166
Q Q :541114682 81637358
邮 箱:ok@qyhbds.com
此上内容由曲阳县汉博雕塑有限公司整理,如需参考,请联系管理员。